“歪脖子”、”琴頸變形”除了是馬丁的原罪之外,任何吉他都有可能會出現的狀況,無論新舊
普遍究因會是使用者保存不當,舉凡受潮、日光曝曬、弦用太粗、忘在後車廂裡等等
但原廠做工也是有可能一環,僅管產線末端會有品質管理,大量製造的產品都有一定程度的公差容許值
然而對於大部份的使用者是沒有影響的;我常會以”體質”一詞來形容這個現象
體質稍差的琴較無法負荷精細的需求,例如明明是一樣型號的琴,為何我的琴比較會打弦,亦或是比較難按?
畢竟木材是不穩定性很高的材料,這種特性卻也是樂器的生命呢!
同場加映:【Martin】{Neck Reset}{Refret}{更換牛骨下枕} Martin MC-28 (1991)
【Martin】{Neck reset}{力木脫膠} 000C16-RGTE
雖然弦高約有3mm且下枕高度還可以降,但neck angle跑掉的琴會造成14格以後瘋狂打弦
故直接磨下枕並不是個好的解決方法,尤其是琴主是彈FS
高音側約2.4,兩側都偏高
直尺顯示angle跑掉了不少,理想角度下直尺要輕觸到琴橋的頂端
顯而易見因neck angle跑掉太多造成joint處出現了大縫縫
本案也可以說是joint處脫膠才造成neck angle跑掉
典型的弓箭形!! 這種角度按封閉會很辛苦
注意到了嗎?最後一格竟然也比14格joint處高,後續分曉
加熱指板退膠
Bolt on結構對於neck的重置作業非常友善
是的,整個佈膠區只有一個E字型,且因漆膜厚度的關係事實上指板和面板是沒有wood to wood的
指板清除殘膠
面板初步除膠&除漆
開始切削heel角度
漆有這麼的厚,原膠合處也挖得太深
記得最後一格往上翹嗎?為了不讓琴頸過度後仰來達成指板呈一直線,這會連帶影響下枕過高
產生面板受力過大,弦也容易斷的問題
所以選擇把面板接合處如畚箕狀些微挖低,最初的E形凹洞也隨之被河蟹了
接合
琴頸後仰後下枕勢必要跟著提高,必須重製下枕
原始弦高(下枕處)約10.5mm
這個嘛~~~不意外
使用高度足夠的粗胚重製
先測量指板弧度
粗胚修整好厚度與長度
弧度修整
標記原廠的八度音位置
成形+拋光
弦鈕的塑膠墊片遺失順手補一下,否則會很難轉
最後設定好弦高
下枕處弦高來到12.5,可以有足夠的下壓力驅動面板
低音側弦高約2.1mm
高音側1.6mm
可以看到19格的側點看出指板是有些微埋進面板的
面板指板完全密合
琴踵(heel)也無縫密合
直尺已可以輕觸琴橋頂端
因指板弧度的關係中線會略高
角度恢復正常,才會有好的手感!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