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主敘述⚠️

◾️ 音色悶、糊,不像是這個等級的琴該有的共嗚表現

◾️ 手感愈來愈差,已經難以演奏

◾️ 不清楚前任琴主是否妥善保存,自己亦沒有經常控濕

⚠️診斷⚠️

◾️ 大範圍的背板力木開膠,長年下來琴身的抗拉性愈來愈低,

最終導致面板中心下陷,琴身幾何跑掉,琴頸仰角不足

◾️ 力木重新黏合後只能就現有琴況加固,並無法逆轉面板下陷,琴主同意做Neck Reset來根治演奏性能

📌與Martin不同的是,Lowden是…

Lowden是在琴頸接柄後才噴漆

意即拆頸琴前必須先割漆,重新接柄後需重新補漆的這一大難題

然而Lowden的Neck Reset案例在國外都相當相當罕見,

可以說是琴體設計相當好的緣故為一大主因,以及老闆Geroge Lowen於2003年

在社群裡公開回覆他設計的琴施作Neck Reset是多麼的不可行

原文點此,大意如下:

1. 為了讓琴頸與琴身達到木頭間最緊密的接合,移除了傳統dovetail公母榫之間的縫隙

不僅強化延音與音色共嗚,愈緊密無縫也代表消除了潛在的Neck Angle改變的可能性

但卻大幅增加了注入蒸氣退膠的難度,因為沒有空間讓蒸氣流竄。

(示意圖,並非Lowden吉他)

2. 從1977年起加入了新設計的”A Frame Bracing”,位於響孔上方、指板面板下方的,插進Neck Block的兩支力木

實際上更插進了Dovetail的琴頸部位的公榫頭裡,進一步強化琴頸琴身的接合性,面板中心因此有了穩固支撐不可能發生下陷

而其它廠家所謂的A Frame設計其實並沒有做到真正插進Dovetail本身。

3. Lowden更改了早期的設計,現在的Lowden吉他在相同的弦高之下,有著較高的下枕高度,提供更多彈性調整空間

4. 濕度很重要blabla若能力可及最好長期維持在 45 – 55% RH

濕度太高會造成弦高變高,聲音變緊與可能力木開膠;濕度太低弦高會太低但音色最佳,縱使有些打弦。

總之我們家的琴頸難拆到不行,而且經驗顯示在工廠裡換一支琴頸的費用可能還會比較便宜呢!

這裡有個維修成本較低的替代方案:若情況不嚴重的話,花2個小時左右把琴橋變低,下枕就可以再磨低了

—–

台灣代理-吉他寶貝樂器店陳老闆也表示若送回原廠運費至少2萬,且尚不知維修費的報價(原廠不報價)

並把施工前照片傳給原廠維修部門,得到的回覆是:這把琴看起來太乾,在做任何評估前先加濕它吧

總之原廠多次且信誓旦旦的掛保證琴頸很難拆會搞的一團亂,但是替代方案又很不靠譜:

1. 琴橋為穿弦式,若磨低琴橋沒多久穿弦孔就會先見光了,

從此再也無法固定弦,唯有鑽洞改成弦釘式琴橋

那麼就變的不是老鄧了,為了避免磨穿能磨的量非常的小,

粗估能有效降低的弦高至多0.5mm

且不論磨多少,穿弦孔上方的木頭變薄抗拉性都會減低,

大幅增加時間久了被拉爆的機率,到時也只能改成插弦釘

琴橋質量減少導致面板抗拉性減低等連鎖反應的一系列副作用,

都是以維修角度考量的下下之選

2. 磨指板改變琴頸角度或是更換更高的fret尺寸都會直接改變音色與手感,

前者更會直接降低琴頸總質量,抗拉性也會降低

同場加映:【Hauser III】{Refret & 類Neck Reset} #34

3. 加濕,在台灣沒住防潮箱會太乾的機會應該小於0才對…

故事到這邊告一段落,會有這篇的產生自然是上述問題都克服了,

在與陳老闆多次確認諸如膠水種類等細節,與國外廖廖可數的案例片段,加上自己拆過幾把琴頸的經驗

花了數個月的時間做好study case直到沒有更多有實際幫助的資訊後,最後就得自己動手了

第六弦弦高已經破表

第一弦接近3.2離破表也不遠

Neck Angle俯視,起飛於第14格

從這個度角可以觀察出響孔上方的面板是下陷的

面板下方膨脹並不是特別嚴重

直線檢視,面板中心響孔大幅下陷,後面脹高

當然面板下陷是太乾的典型症狀,原廠可能是看到這就斷定了

在弦的拉力下面板凹到可以塞進2張名片

指板投射線不意外下降到了3/5的位置,琴橋磨到這穿弦孔就剩一半了,不可能採用改動琴身如此大的方案

弦-面板高度有12.5的優秀高度,目標就是不磨下枕來降低弦高

下枕弧度14″

指板也是14″

背板中線這條程現向外凸出的縫就是一切的線索了

起因推理如下:

背板因木紋方向與材料非均質與不可預測性,某些區域膠水的吸收量不同導致有幾支背板力木的膠合力較弱

抗拉性稍差在平常可能沒問題,但長久沒控濕的情況下就會率先開膠,導致連鎖反應開膠,音色共嗚就會愈來愈差

背板撐不住後就會漸漸變形,受力點往面板中心轉移後很快的連帶琴頸角度都改變了,手愈就會愈來愈差

縱使琴頸不曾鬆動,結合的非常緊密且有8層厚漆保護著水氣進入的可能

於是最後琴身幾何往面板中心呈弓形的變形,Neck block就把背板中線掰頂開了

鬆弦後只能勉強塞進一張名片,可見變形量之大

開始處理力木開膠1

開膠2

開膠3

開膠4

開膠5

開膠6

驚訝的是除膠用的濕布沾一下就變這樣了

是不是很熟悉?只有噴墨印表機的墨水會遇水暈開啊!!!!!

產量與營業額這麼大的品牌怎麼不把最重要的內標底圖送印刷呢

真的手工home made到這個境界

紗布巾強化紙質

開始拆卸琴頸,首先拔除第15格

算好距離後鑽孔

割漆一大圈後加熱退膠指板

雖然花了點時間確實比Martin難拆,但也沒有到真的很困難,為什麼呢?

首先我們看到很多殘膠

墊片在此

說好的A Frame Bracing插進琴頸裡呢???

左邊Binding竟然只有軌道

琴頸公榫tenon上這2條膠水除了表示是從接合面擠出來的,代表佈膠量足之外

這麼厚一坨也代表公母榫之間的縫有這麼厚啊,說好的Wood to Wood無縫呢

琴身母榫mortise的深度是9/16″,約14mm

琴頸公榫tenon的深度只有1/2″,約12.7mm,縫有1mm以上了

Lowden的漆相當的厚實

琴頸肩部為了貼合側板的圓弧所以往內挖,是否與側板無縫貼合已不可考

這是製造端在貼合指板在琴頸上之前就要確認好的事

然而這坨膠水與刀痕說明了這裡肯定有不少縫

五片式琴頸右邊的玫瑰木片沒有對齊

肩部外側顏色較淺的部位是確實有貼在側板上的,內凹部位不得而知

有貼在側板上的部位應該就是這麼一點點而已

由於太多與Geroge說的相悖的地方導致忘了拍調整與上夾過程

除了漆很厚很阻礙調整琴頸角度這點需要刮掉之外,並沒有更困難的地方

因原廠給的縫就這麼大了,本著縫不會再更大了其實做起來就很放心

結論只有3種可能:

1. Geroge記錯了

2. 這把琴離出廠有七八年左右,對照George在2003所言也有近10年的差距

工法有改過也是很有可能的

3. 琴王,即是此工序操作人員的問題,也許心情不好,或是菜鳥

第六弦2.1mm,第一弦1.6mm

開始補漆

補漆中是這個模樣

漫長的補漆作業同時做拉力測試,琴頸角度已有大幅改善向後仰

但14格後下陷區域不會改變

補漆完成

下枕高度都沒動,弦也沒換(沒斷真是奇蹟)情況下音色簡直吃了大還丹

其實就是回復原有水準而已!

台灣代理-吉他寶貝樂器店陳老闆試彈後認證無論外觀、音色、手感皆如新琴般的優秀

當下火速贊助一包Lowden原廠弦以慶祝此琴的重生!感謝陳老闆的熱情與慷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