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回高雄就忙著照顧腸胃炎的孩子們,以致自己也被傳染了。休息幾天恢復了些思考能力,補交遲來的心得文:
非常感謝大家在疫情逐漸升溫時期仍然出席,陸續有人臨時取消的同時也有不少人在最後一刻決定填表參加,由於現場人數眾多又必須帶口罩,以致即使是有見過面的老師或琴友大多沒有被我認出來,會後大家也熱切的提問,無法與各位多聊請多包涵,我們很快有機會再見面的!
我看過的講座有表演類型,教學類型,製琴類型,也有吉他品牌的產品發表會,唯獨有維修類型的還沒有, 於是起心動念決定來試試看,從浮現這個想法到決定花了三天,再花兩個月整理講稿與製作道具,而這一切的背後則是花了十年的累積,才感覺自己有足夠的底氣闡述理念與接受現場提問,跨出對我來說相當不容易的一步。
以往講解具體的調整保養流程多半要在桌面上呈現,參與者只能圍繞在桌旁觀看且很難清楚展示數據的細節變化,所以這次我想呈現的內容是要簡單,易懂也易用的方法,主題將會圍繞在著手調整之前的”觀念”上,讓原本不知道的人得到啟蒙,知道的人也能補充細節。於是我構思了大型教具「弦距模擬器」,從設計怎麼展示,怎麼擺放使用到怎麼收納都獨自完成,可以將調整每個部件會產生的變化,交互作用以及順序的差異清楚的放大,帶領大家理解我所使用至今可以讓多數琴友滿意的調整方法的來龍去脈。
就像換弦之於每個彈吉他的人是會逐漸內化的基本技能之一,雖不是必要但總是派的上用場,我期望藉由解構調整方法的思路讓它變得簡單易懂,使彈琴者的另一項基礎能力普及化,至少能幫助自己,或朋友鑑別一把琴的狀況,甚至是能看懂幫你調整的人是否有沒顧慮到的細節。
這場講座引起許多關注是一個好的開始,除了修琴的需求持續保持在一個水平,對修琴有興趣的人們也正在蘊釀;以往總以獨家新聞的角度在分享維修記錄,但卻被不少老師琴友反映很專業但看不懂,顯然多數人感興趣的主題就能引起一定程度的迴響,未來將以這個方向繼續前進。
-待續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