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影片的朋友可能會覺得:
看起來這麼厲害的琴,怎麼下枕墊這麼多木片呢?
其實時序是,琴主初拿到這把琴就有感覺弦距偏低,再調成Michael Hedges 調弦法後打弦狀況又更明顯了,動態無法完全展現。
詳細檢查下發現這把琴有些微Overset的問題,就是琴頸過於後仰,以致正常高度的下枕所提供的弦距不夠高,可以從琴頸曲度relief也很大(凹)來印證這點,因為琴頸如果也調到合理的平直度的話(約刻度5),弦距就又更低了。
原廠弦枕不夠高的問題在Lowden上也有遇過幾次,真不愧是系出同門。於是先用墊片做高度測試,加高到琴主認同的手感後再重製一塊完整的,影片就是從這裡開始記錄的。
目測下枕高度快跟琴橋厚度一樣了
原始的曲度來到15,若調直肯定打弦的厲害,間接印證琴頸仰角較大
指板投射線高於琴橋許多,而這還是琴頸曲度很大的情況下
下枕高度接近5mm
下枕都這麼高了,琴頸也有夠彎,弦距竟然不到2mm
高音側勉強有1.5mm
墊了這麼多才勉勉強強有足夠展現動態的弦距
高音側墊了2.6
低音側1.7
常規的原胚牛骨也不夠高,必須不計成本動用特規的大片原胚
初步鋸開
低把位弧度16″
高把位也16″,兩側些許透光算是合理公差
下枕頂部匹配弧度
開始仿製
邊緣導圓
600號砂紙後就可以拋光上弦做最後微調
「Guitar Kids 吉他寶貝樂器店」贊助琴主的牛角原肧,剛剛好夠大塊,同樣的工序再來一次
完成!
-技術總結
以結果來看,下枕槽的深度很大,下枕本人的個頭也很高,琴橋承受的扭距長遠來看是有隱患的,沒裂開則已,若裂開則在意料之中。基於這點,琴頸再調直勢必會降低弦距,下枕就又要增高,進一步加大扭距造成琴橋更大負擔,落入琴橋早日開裂的死循環。
「琴頸過多後仰,下枕露出太高,琴頸曲度很大」同時發生,這樣的設定雖然反直覺,卻在高階琴上能發揮出絕妙的手感與聲響效果,需要藉由經驗豐富的維修師判斷能否執行與尋找平衡點,冒然嘗試很容易會迷路喔!
-美琴共賞
– 本篇完 –
圖文皆為【吉他修理人】
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