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外觀篇 ]

前面花了一些篇幅敘述維修師基本看一把琴的方法與背景知識,相信你已經發現了,其實粗略判斷一把琴可不可留是很容易的,也許哪天你正試彈一把低於市價的新品或二手琴在天人交戰,內心充斥難以言喻的疑問時能給予一些理性思考的方向。

接著仍然是使用同一把「COVENANT卡弗蘭特吉他」來講解琴拿到工作室後會做哪些詳細評估。

身為在第一線經手各式各樣琴的維修師,是如何一眼判斷初見琴的品質好壞與去留?這也是琴友送修時經常提到的問題,為什麼買了知名品牌,或頂級配置的木料,或獨立制琴師作品,彈起來卻感覺很”不好”呢?
從業以來每年開學季都有數百把的琴要整理,同時也見證了工廠琴品質的成長軌跡。在行業內卷的時代趨勢下,各廠商無不在端出更好的牛肉,亦更重視打穩基礎的重要性,試圖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消費端則能用同樣的價格得到比以往更好的產品品質。
縱使每年都會見到新品牌進入台灣市場已是常態,這次試到的「Covenant 卡弗蘭特」卻令人印象深刻,使我願將他載入模範生的行列,因為他開箱後就幾乎沒有需要再經過一次整理的常見問題,原來這個價位帶已經可以做出幾乎挑不出毛病的品質了!
這次就用這把琴帶大家從維修師的角度,深入細看哪些環節能造就”好”的直觀體驗。

[1. 外觀篇]

前面花了一些篇幅敘述維修師基本看一把琴的方法與背景知識,相信你已經發現了,其實粗略判斷一把琴可不可留是很容易的,也許哪天你正試彈一把低於市價的新品或二手琴在天人交戰,內心充斥難以言喻的疑問時能給予一些理性思考的方向。
接著仍然是使用同一把「COVENANT卡弗蘭特吉他」來講解琴拿到工作室後會做哪些詳細評估。

前面提過的下枕高度與弦壓角(扭距)(break angle)

高音側

上枕外形是否工整,弦埋入弦槽深度合適,太深容易增加阻力與產生雜音,太淺則弦容易跑位。值得一提的是這把琴的上枕有個令我很驚喜的工藝,竟然會在這麼平價的琴上看到,品牌方對細節的講究可見一斑,將在加分篇詳細說明

品絲工藝也值得一提,工整光亮,絲滑順手,嚴絲合縫

廠琴做到這個亮度還是值得讚許的,需耗費額外的人力與工時

fretend一直是我在fretjob最重視的環節之一,斜邊處要做到一樣平整一樣亮是很花工夫

側面每支fret都均勻的緊貼指板,若有縫除了容易有雜音、打弦之外,亦會極大的影響音色

近看端面仍沒有任何的銳角,金屬毛邊,緊貼指板

優秀的反光

簡單的講就是當fret離開指板懸空時,共嗚將獻給空氣,能量沒有確實傳遞進琴頸

琴頸鋼筋設計在琴頭位置最怕看到多餘的縫隙,Gibson容易摔斷頭很大成份是這個部位過於脆弱,也許有製作工藝與音色風格考量,吧。這把琴的調整口非常精準的只留下扳手剛好能通過的空間,我更喜歡這個設計。

下枕槽的深度約莫是琴橋的一半,雖然每把琴下枕槽深度都不同,其優缺點亦是並存,但一半的深度是我認為是相對安全且方便的

下枕槽的兩壁與底部平整光滑,沒有任何木屑,毛邊與刀痕,要有非常精良的工具與人員操作才能達到的品質

下枕槽的兩壁與底部平整光滑,沒有任何木屑,毛邊與刀痕,要有非常精良的工具與人員操作才能達到的品質

[ 2. 數據篇 ]

總體性的檢視過琴的重點工藝後,各零部件都有鎖緊,沒有開膠,也沒有磕碰划痕,外觀完好的話就可以進一步測量幾項重點數據以判斷”體質”是否良好,意即在能達到目標數據的狀態下是否還有足夠的可調整餘量。

身為在第一線經手各式各樣琴的維修師,是如何一眼判斷初見琴的品質好壞與去留?這也是琴友送修時經常提到的問題,為什麼買了知名品牌,或頂級配置的木料,或獨立制琴師作品,彈起來卻感覺很”不好”呢?
從業以來每年開學季都有數百把的琴要整理,同時也見證了工廠琴品質的成長軌跡。在行業內卷的時代趨勢下,各廠商無不在端出更好的牛肉,亦更重視打穩基礎的重要性,試圖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消費端則能用同樣的價格得到比以往更好的產品品質。
縱使每年都會見到新品牌進入台灣市場已是常態,這次試到的「Covenant 卡弗蘭特」卻令人印象深刻,使我願將他載入模範生的行列,因為他開箱後就幾乎沒有需要再經過一次整理的常見問題,原來這個價位帶已經可以做出幾乎挑不出毛病的品質了!
這次就用這把琴帶大家從維修師的角度,深入細看哪些環節能造就”好”的直觀體驗。

[2. 數據篇]

總體性的檢視過琴的重點工藝後,各零部件都有鎖緊,沒有開膠,也沒有磕碰划痕,外觀完好的話就可以進一步測量幾項重點數據以判斷”體質”是否良好,意即在能達到目標數據的狀態下是否還有足夠的可調整餘量。

琴頸曲度幾乎為0,若彈起來手感舒適也沒有打弦等雜音的話,也不一定都要調到微凹才行,在這個價位帶的琴音色影響並不明顯

六弦高度約2.0mm

一弦高度約1.9mm。因一六弦的粗細不同,多數情況下一弦的數據比六弦低0.5按起來會更舒適,這邊以出廠設置來說誤差已經非常細微,若按起來已經足夠舒適可以直接不磨

弦距離面板高度約11.5mm,下壓角目視概略45度,皆在理想範圍

下枕露出琴橋的高度顯示著弦距與琴頸仰角的相對關係

六弦與一弦高度相近,加上弦距很接近,代表琴頸仰角,指板厚度,接柄角度,品絲工藝,面板幾何等一系列與演奏性能有關的因素都被精準拿捏

指板弧度16″,低把位

高把位也是16″,這把琴是非複合式錐度指板的工藝

下枕頂部也匹配16″

低把位琴頸厚度是舒適的21mm

[ 3. 內觀篇 ]

從一把琴拿上工作台,巡過一遍整體外觀與量測必要的數據後會是鬆了弦的狀態,
這時不僅可以把下枕拿出來做必要處置,我會順道往琴身內部觀察是否金玉其外而已。

觀察的重點除了看上去是否乾淨整齊之外,觀察力木排列是否合理與拼接處是否有縫相當重要,面板的抗變形若有所下降或不足,將會有許多慢性變形等不可預測的潛在風險。

之於我而言專業人士才會看的地方都很用心製作的話,其他的基本就都不需擔心了!

身為在第一線經手各式各樣琴的維修師,是如何一眼判斷初見琴的品質好壞與去留?這也是琴友送修時經常提到的問題,為什麼買了知名品牌,或頂級配置的木料,或獨立制琴師作品,彈起來卻感覺很”不好”呢?
從業以來每年開學季都有數百把的琴要整理,同時也見證了工廠琴品質的成長軌跡。在行業內卷的時代趨勢下,各廠商無不在端出更好的牛肉,亦更重視打穩基礎的重要性,試圖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消費端則能用同樣的價格得到比以往更好的產品品質。
縱使每年都會見到新品牌進入台灣市場已是常態,這次試到的「Covenant 卡弗蘭特」卻令人印象深刻,使我願將他載入模範生的行列,因為他開箱後就幾乎沒有需要再經過一次整理的常見問題,原來這個價位帶已經可以做出幾乎挑不出毛病的品質了!
這次就用這把琴帶大家從維修師的角度,深入細看哪些環節能造就”好”的直觀體驗。

[3. 內觀篇]

從一把琴拿上工作台,巡過一遍整體外觀與量測必要的數據後會是鬆了弦的狀態,這時不僅可以把下枕拿出來做必要處置,我會順道往琴身內部觀察是否金玉其外而已。

觀察的重點除了看上去是否乾淨整齊之外,觀察力木排列是否合理與拼接處是否有縫相當重要,面板的抗變形若有所下降或不足,將會有許多慢性變形等不可預測的潛在風險。

之於我而言專業人士才會看的地方都很用心製作的話,其他的基本就都不需擔心了!

響孔上方的”大梁”是抗變形(對折)能力的重要指標,必需不帶來多餘重量的體積下保有足夠堅實的抗變形能力

力木嚴絲合縫的插進側板襯條

廣角端有直觀的乾淨整齊

襯條背面與側板黏合的位置非常乾淨合縫,有做過琴的朋友都很有體悟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笑

響孔周圍的三個小木片肩負著傳遞大梁與X梁的動力鏈,以及穩定響孔的空氣流動

X梁交疊處的”蓋頭”做的相當工整,確保穩定的同時又不會仰制太多震動

右側雖沒有完美貼合但也有一半了,仍是可接受的誤差範圍內

廣角端的力木排列圖,以經驗來看力木的尺寸與位置都很合理;這件事其實很難用文字傳達,我判定合理與否的標準是經由觀察許多變形的案例總結起來的,未來再整理資料做一期專欄

End block,就是裝拾音器導線孔的那個大木塊,這把琴做了挖空減重處理,讓木塊與面板的接觸面跟襯條一樣小,理論上有助於減少低音的仰制

我很喜歡這張圖,不知道哪一支木條是做什麼用的沒關係,只要看他們都沒有縫也沒有溢膠就可以拍手比讚了

除了沒有縫之外,也可以留意X梁的選料,木紋是明顯細密許多的

End block黏合背板處一樣有做挖空,減少黏合面積

背板概觀就簡單一些,乾淨且沒有縫即可;我是說力木與背板黏合面的縫,背板力木開膠幾乎是各大一線品牌琴的通病,原因很多也很複雜,這部份再之後再寫

這塊LOGO木板除了展示雷雕機強大的性能之外,還有個很重要的功能

後面藏著的好東西,下回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