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琴橋跟下枕都已經磨到這麼低,弦高卻還是不夠低

那麼Neck Reset就是唯一的出路了

——同場加映——

【Martin】{Neck Reset}{Refret}{更換牛骨下枕} Martin MC-28 (1991)

【Martin】{Neck reset}{力木脫膠} 000C16-RGTE

【Breedlove】{Neck Reset}{更換牛骨下枕} Oregan Concert

這把琴因年久以及保存不當以及維修不當等各種原因

不得已加裝了JLD Bridge Dorcot (功能介紹與安裝實錄)

來改善面板嚴重隆起的問題

可以看到第一弦的下壓角明顯小於其它各弦

弦距離面板高度僅有接近8mm

第六弦還有9.5mm左右的,勉強在及格範圍

琴椼延伸線在被削薄過的琴橋上仍然距離頂部有一段距離

指板邊緣已經自帶脫膠

面板琴橋以上的區域則嚴重下陷,進而導致neck angle嚴重走鐘

琴椼延伸線只有不到4.5mm,要是把琴橋削這麼薄右手會一直卡到面板

面板支撐力也會再下降造成更多問題

低音側也不到5mm

neck angle其實並不是常見的joint處角度跑掉

這次的案例是面板下陷造成的因素佔大部份

琴頸整體還算不歪但是整支往上仰

弦拆掉後角度有上昇一點,弦拉力的變化量不算太大

琴頸就再更平了一些

依lakewood的joint結構來說是不會有這個縫的

應該是製造時細節沒修好的外觀問題而已

內部則被大量的快乾惡搞過了

充滿惡意的維修手路啊…

將neck block的蓋子摳下來就可以看到二支螺絲了

指板退膠

Bont on結構使終是維修很友善的設計

下好離手就開始殺了

角度調整好後最後確認中線

使用hide glue黏回指板

琴頸後仰之後琴椼的平面線變了,14格以後角度不變所以變成相對下陷

角度長高了許多

所以下枕也肯定需要重製一個更高的

依然使用高品質的水牛骨

指板弧度為12″

下枕頂面修整至12″

八度音角

指板清潔、拋光

上弦後琴頸受力上仰彎曲,需要再靠Truss rod修正

角度又沉下來了

Turss rod修正後,14格後面因面板的關係依然下沉

琴椼延伸線恢復到了理想的角度

下枕高度最後修正、拋光

弦距離面板也抅到了及格高度

低音側很理想,手感與音色大幅提升!

其實也只是恢復該有的水準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