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我都有好好照顧也有放防潮箱,為什麼我的馬丁包邊還是開了?不修有什麼影響嗎?]

首先請諸位想想看,放眼世界的吉他品牌,誰家的琴腰身也會掉包邊的?

⚠️似乎只有Martin對不對!

江湖有個傳聞:講到包邊開膠就要先恭喜了,是美廠馬丁沒錯!

令全世界馬友感到無力的是,這獨特的身份認證法並非都市傳說,成因不明也沒什麼明確有效的預防方法,遇到也只能摸摸鼻子
自己找維修師處理,索性只能這麼調侃了。這是個很難一時半刻說明白的大哉問,預計將分為幾期,分別從不同面向探討我經手過的個案經驗,猜想與觀察,以及蒐集到的資料來驗證,盡可能整理出事件的脈絡。

Q:[我都有好好照顧也有放防潮箱,為什麼我的馬丁包邊還是開了?不修有什麼影響嗎?]

首先請諸位想想看,放眼世界的吉他品牌,誰家的琴腰身也會掉包邊的?


⚠️似乎只有Martin對不對!


江湖有個傳聞:講到包邊開膠就要先恭喜了,是美廠馬丁沒錯!


令全世界馬友感到無力的是,這獨特的身份認證法並非都市傳說,成因不明也沒什麼明確有效的預防方法,遇到也只能摸摸鼻子自己找維修師處理,索性只能這麼調侃了。



這是個很難一時半刻說明白的大哉問,預計將分為幾期,分別從不同面向探討我經手過的個案經驗,猜想與觀察,以及蒐集到的資料來驗證,盡可能整理出事件的脈絡。

1. 基本思路

如果說世界上會掉包邊的吉他有兩種,那一定是馬丁和馬丁以外的吉他。首先要思考的是,究竟馬丁有什麼與眾不同的地方讓他成為世界上唯一會掉包邊的吉他呢?
稍有經驗的馬友或你曾經搜尋過相關案例會發現,無一例外會掉包邊的種類都是塑料材質而非木頭;那同樣使用塑料材質,琴身材質同樣也以玫瑰木和桃花心木為大宗,為什麼別家的琴就都不會掉呢?

開啟了這條基本思路後,再試著將焦點集中在不可觀察的地方,將問題點繼續延伸:

  1. 膠水
  2. 塗裝(漆)
  3. 溫濕度
  4. 製作工藝
  5. 塑料種類
身為在第一線經手各式各樣琴的維修師,是如何一眼判斷初見琴的品質好壞與去留?這也是琴友送修時經常提到的問題,為什麼買了知名品牌,或頂級配置的木料,或獨立制琴師作品,彈起來卻感覺很”不好”呢?
從業以來每年開學季都有數百把的琴要整理,同時也見證了工廠琴品質的成長軌跡。在行業內卷的時代趨勢下,各廠商無不在端出更好的牛肉,亦更重視打穩基礎的重要性,試圖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消費端則能用同樣的價格得到比以往更好的產品品質。
縱使每年都會見到新品牌進入台灣市場已是常態,這次試到的「Covenant 卡弗蘭特」卻令人印象深刻,使我願將他載入模範生的行列,因為他開箱後就幾乎沒有需要再經過一次整理的常見問題,原來這個價位帶已經可以做出幾乎挑不出毛病的品質了!
這次就用這把琴帶大家從維修師的角度,深入細看哪些環節能造就”好”的直觀體驗。

[ 1. 基本思路 ]

如果說世界上會掉包邊的吉他有兩種,那一定是馬丁和馬丁以外的吉他。首先要思考的是,究竟馬丁有什麼與眾不同的地方讓他成為世界上唯一會掉包邊的吉他呢?

稍有經驗的馬友或你曾經搜尋過相關案例會發現,無一例外會掉包邊的種類都是塑料材質而非木頭;那同樣使用塑料材質,琴身材質同樣也以玫瑰木和桃花心木為大宗,為什麼別家的琴就都不會掉呢?

開啟了這條基本思路後,再試著將焦點集中在不可觀察的地方,將問題點繼續延伸:

  1. 膠水
  2. 塗裝(漆)
  3. 溫濕度
  4. 製作工藝
  5. 塑料種類

2. 膠水失效

膠水失效亦是個很複雜的題目,這裡舉幾個經常遇到的情況:

➡️功能錯誤的膠水⬅️

在文具店或五金行的膠水區域不難發現,每個品牌的某一個系列會分成好幾種”口味”,這是為了對應不同材質也能發揮最大的黏著力,而優化過的配方;例如用快乾黏開口笑的皮鞋,就會因為膠水的柔韌性太差而走沒兩步就又裂開,得使用專用膠水才能恢復鞋子的性能。又或者我們經常下意識的使用強力膠黏各種如金屬、塑膠、木頭等,但都不是最佳的解決方案。

➡️相異材質的接著⬅️

同樣的例子,鞋身與鞋底是不同材質製成,並不是只要使用柔韌性好的膠水就可以,例如白膠、保麗龍膠;膠水要有能同時能咬住皮革與橡膠兩種完全不同材質的附著力,要能長時間承受強大外力拉扯,還要有防水等等的性能,才能確保合理的耐久度

➡️黏著面處理不當 ⬅️

若鞋子開口笑後沒有先清除舊的膠水,泥沙及水漬甚至橡膠的變形就直接上膠,黏合效果將大打折扣。

➡️膠水變質/劣解⬅️

若你曾有閒置沒穿已久的鞋,一穿沒幾天就裂開的經驗,那多半是膠水的黏合力退化的關係,或鞋身材料風化使膠水脫落等。

➡️應力與外力⬅️

長時間的風吹日曬雨淋會讓鞋身變形收縮或鬆馳;穿戴使用的拉扯也會加速這一過程。

[ 2. 膠水失效 ]

膠水失效亦是個很複雜的題目,這裡舉幾個經常遇到的情況:

➡️功能錯誤的膠水⬅️

在文具店或五金行的膠水區域不難發現,每個品牌的某一個系列會分成好幾種”口味”,這是為了對應不同材質也能發揮最大的黏著力,而優化過的配方;例如用快乾黏開口笑的皮鞋,就會因為膠水的柔韌性太差而走沒兩步就又裂開,得使用專用膠水才能恢復鞋子的性能。又或者我們經常下意識的使用強力膠黏各種如金屬、塑膠、木頭等,但都不是最佳的解決方案。

➡️相異材質的接著⬅️

同樣的例子,鞋身與鞋底是不同材質製成,並不是只要使用柔韌性好的膠水就可以,例如白膠、保麗龍膠;膠水要有能同時能咬住皮革與橡膠兩種完全不同材質的附著力,要能長時間承受強大外力拉扯,還要有防水等等的性能,才能確保合理的耐久度

➡️黏著面處理不當 ⬅️

若鞋子開口笑後沒有先清除舊的膠水,泥沙及水漬甚至橡膠的變形就直接上膠,黏合效果將大打折扣。

➡️膠水變質/劣解⬅️

若你曾有閒置沒穿已久的鞋,一穿沒幾天就裂開的經驗,那多半是膠水的黏合力退化的關係,或鞋身材料風化使膠水脫落等。

➡️應力與外力⬅️

長時間的風吹日曬雨淋會讓鞋身變形收縮或鬆馳;穿戴使用的拉扯也會加速這一過程。

3. 推測


2019/5/20這天Martin在IG發佈了這則專門介紹包邊工序的影片
直到2021/11/31前陣子在Youtube頻道發佈了D28的製作影片
我們注意到,在1:18秒時有拍到包邊上膠的過程
很明顯佈膠工具以及膠水顏色都不一樣了

這是否意味著膠水的改變是為了解決被垢病多年的開膠問題?

有過美勞或木工經驗的朋友也許知道,所謂的白膠,木工膠


皆是”水性”的,意味著沾到手,或溢膠的清除用濕布擦式即可


膠色通常程現白色或奶黃色,用容量大的軟瓶子裝


相對的,如快乾或只要是剌鼻難聞的非水性膠水


通常是為透明狀,容量也較小


清潔需要特定的有機溶劑,所以佈膠時會盡量避免沾到手


講究一點的會戴手套施做,用濕布擦拭則更不可能了,會整塊瞬間黏住

雖然目前沒有更多證據顯示新膠水不是水性的

但合理懷疑影片1使用的是”水性”膠水應是站的住腳的


那麼水性膠水黏琴身(木材)與包邊(塑料)足以構成經常開膠的主因嗎?

[ 3. 推測 ]

這是否意味著膠水的改變是為了解決被垢病多年的開膠問題?

有過美勞或木工經驗的朋友也許知道,所謂的白膠,木工膠皆是”水性”的,意味著沾到手,或溢膠的清除用濕布擦式即可,膠色通常程現白色或奶黃色,用容量大的軟瓶子裝。

相對的,如快乾或只要是剌鼻難聞的非水性膠水,通常是為透明狀,容量也較小,清潔需要特定的有機溶劑,所以佈膠時會盡量避免沾到手,講究一點的會戴手套施做,用濕布擦拭則更不可能了,會整塊瞬間黏住。

4. 反向推論

進一步藉由殘膠實際觀察膠水的性質,在琴身端可以看到殘膠呈薄片狀,已沒有黏性且可以拉絲,在塑料包邊端的殘膠則可以用指甲輕輕刮下,清除殘膠後表面呈不平整,有融溶的痕跡。

於是可以推斷出,此膠水同時具有水性與油性兩種性質,原本應該可以肩負起同時咬住木材與塑料的任務,但乾燥後不會硬化的性質卻損失了部份性能,以致膠水本身無法抵抗外力而被扯開。

有鑑於此,若沒有清除軟Q性質的殘膠就直接黏合將很容易再次開膠返修。

[ 4. 反向推論 ]

進一步藉由殘膠實際觀察膠水的性質,在琴身端可以看到殘膠呈薄片狀,已沒有黏性且可以拉絲,在塑料包邊端的殘膠則可以用指甲輕輕刮下,清除殘膠後表面呈不平整,有融溶的痕跡。

於是可以推斷出,此膠水同時具有水性與油性兩種性質,原本應該可以肩負起同時咬住木材與塑料的任務,但乾燥後不會硬化的性質卻損失了部份性能,以致膠水本身無法抵抗外力而被扯開。

有鑑於此,若沒有清除軟Q性質的殘膠就直接黏合將很容易再次開膠返修。